透過書本才認識了這位建築師王大閎先生,他的設計作品離台北市民非常親近,搭上捷運或起身走幾步路轉個彎就能看見了,但並不是太多人認識這位建築師先生,我從書中看到每件作品時都深深的被吸引,俐落的線條和內斂的輪廓,簡單卻不無聊。
每件作品富有獨特的面貌,甚至感受到了生命,就像一位有品位穿著的男士,或是一位典雅的女士,也許是在啃讀文學或是在戲談音樂,優雅卻不造作的座落在繁雜的台北市裡,並訝異這些建築誕生於層層金箔的50~80年代,那個時代建造的房子多數是為了「生存」所以有了建築,但王大閎先生的建築作品裡卻多了「生活」的意境,我感受如此之深,並感嘆現今充斥的各種「專家」或許都還沒有這樣的思維去營造一件作品。
「房子要經過設計,方稱建築。」是王大閎先生終生的信念,年輕時出國學習包浩斯線條,回國立業後不忘將東方思維植入在建築上,就像作品裡常見狹窄的長形窗,王大閎先生說,就是觀看國畫時的經驗類似…
還沉浸在紙張和查找網路資訊的我當下有個念頭…是不是該放下書本與網路,開始挑選了七件作品並搜尋標記坐落的位置,透過自己的腳步帶著相機目睹這些優雅的男士女士們,雖然沒進入室內感受更私密的設計意涵,但我放慢了步伐與建築擦身而過並細心觀察,相信這樣也能深沈的刻畫在我腦中,結束步伐後思索著…習慣在數位世界裡徘徊的我們,是不是也能想想我們需要哪種城市的面貌,是要保持清靜的繁華還是一個繼續腐敗的繁榮?還是能動手做點什麼,因為我們生活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