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界的經典 南島檜木
小時候對「森林」的印象停留在家裡附近的那群樹林,每到夏日傳來一陣陣的蟬鳴聲,在茂密的大樹下總是有長輩們下棋納涼的景象,對於民國六零年代出身的我,生活的一切都在熱帶平地,出遊機會鮮少更別說是去森林遊樂園或是高海拔的地方,對森林知識幾乎一片空白,只覺得這些樹木是理所當然的產物,但仔細回憶成長過程裡,有時經過專售木製泡澡盆時總是會聞到難以形容的香氣感到好奇,或是在傢具行裡頭望著那些光亮無比不像傢俱的奇特木頭,還有看著電視機裡的阿里山小火車,困惑不解為什麼會耗費周章的開闢只是為了看那根孤獨的巨大神木嗎?
長大之後接觸了台灣高山,路程上從闊葉樹到針葉樹卻一個樹種也認不出來,想起了過往對森林的無知加上成長過程並沒有使用「木頭」的經驗,也為了回朔那個難以忘懷的香氣,我花了一段時間琢磨後才曉得台灣原來曾經蘊含了比現今更豐富的森林生態,令我思索好一段時間,為了獲得更多訊息也數次從平地溫暖氣候登上高山去接觸霧林樹種,尤其對檜木情有獨鍾,並不是他稀有珍貴,而是檜木來自古老的基因,靠近時總是感受到他蘊含的靈氣,巨大但姿態優雅,檜木先天愛好寒風濕氣,卻隱身在溫暖亞熱帶的小島上,種子經過萬年的遷徙加上地殼的演變,才得以落腳在台灣的高山霧林氣候帶,成為世界上分佈最南端與海拔最高的檜木。
檜木先天的質地與獨特香氣也成為人類看好的珍品,歷史上最早懂的利用檜木可以追朔千年前的日本,是當時老百姓常運用的天然素材,到今天依然也是,而台灣檜木也是被日本人採集發現的,因此台灣森林歷經百年的開伐,從日治時期阿里山開發至國民政府接管後,直到1991年宣布禁止砍伐原始森林而形成的一段長篇故事,從深山珍寶變成市井平民隨手可得的產物。
歷史資料爭議太多,時代演變至今追究誰砍了多少意義已經不大,但整個林業發展過程確實已經徹底改變了台灣森林樣貌,林業在當時蓬勃了許多地方城鎮,如宜蘭羅東鎮、嘉義市、台中東勢鎮等,現在回顧來看或許是古早的地方創生案例吧,當地的人們都以木業維生,老百姓與檜木過著習以為常的生活。
因為早期砍伐沒有節制,所幸經過當時一些保育人士與政府抗衡,才得以保存台灣僅存的檜木林,但也因此法令的關係台灣森林大都已成為保育階段,而終止了林業發展,早期林業城鎮也規劃成為園區供民眾觀光教育等功能,但城鎮間累積的林業文化並沒有延續下來,現在走在當時發達的城鎮已經絲毫感受不到木頭的氣圍,而在我們這一代的生活記憶裡沒有「林業」可言,更別說去接觸木材或使用木材,林業發達或擁有森林資源的國家,當地百姓都懂得利用木質溫暖的特性來豐富生活,反觀擁有森林覆蓋率60%的台灣,我們從小生活到大卻是以水泥、鐵皮、塑膠和電子為伍,覺得非常惋惜,但目前迫切的問題是全台人民需使用的林產品還是以進口為主,台灣本身的木料自給率為1%,現在不只是林務局正面臨如何提升木料自給率,世界各國也在思考如何增加對環境較為友善且能循環使用的自然材料,而不是仰賴石化材料。
世界最高的樹種位於美國的「紅木」也經歷類似台灣檜木的超伐時代,現今已登錄為自然遺產公園來保護地球僅存的古老樹種,日本對森林的重要性也深根在他們的民族文化裡,雖然也歷經過量的伐木時代,但到現在還是懂得森林資源利用與撫育並與生活息息相關,檜木種子好不容易到了地球南端來扎根,來與台灣人民共築大地,但我們似乎沒有處理好,如果真的是歷史資料記載,森林木材出口曾幫助台灣度過最貧窮時代的話,那麼我們該如何回敬這些南島山上古老的樹種。